苏俐:用财务数据讲好业务故事,以道术创新驱动业财融合

大咖专访 作者:王文信 2021-04-02

业财融合 管理会计 标准成本 全面预算 利润分析

本文来源于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根据访谈材料整理撰写,作者:王文信。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违规转载法律必究。投稿或合作请微信联系【商业智能研究】公众号

苏俐,正高级会计师,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一汽启明前财务总监。从事企业财务工作四十多年,为百余家企业做过管理咨询,在全面预算、利润分析、标准成本、项目管理等方面有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曾发表文章30余篇,两次获得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年来,被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大等知名学府聘为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

当传统的分离管理模式逐渐带来管理壁垒,无法适应企业整体发展需求时,业财融合开始成为广大企业的重要任务。作为管理会计的关键命题,业财融合的目的在于促进管理协同,推动企业管理从事后管理向事中和事前管理过渡,从而助力企业转型升级,高效发展。 本期专家访谈,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一汽启明前财务总监苏俐先生,来分享他对于业财融合和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研究及看法。

人生一瞬:机遇=前瞻视野+拥抱变化

正高级会计师 、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吉林省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吉林省管理会计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科委科学研究所评估中心评估专家、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从业40余年,众多的头衔与荣誉彰显着苏俐在管理会计领域取得的丰硕建树,也为他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工作之外,生活中的苏俐也是平易近人,颇为健谈。“机遇来源于前瞻视野和拥抱变化”,在总结众多成就背后的经验时,苏俐如是说。

前瞻视野—成本差异背后的管理会计思想

早在1980年,国内各高校还尚未开设管理会计课程时,苏俐就以前瞻的视角,用近三年时间,自学台湾东吴大学《管理会计》,并进行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期间发表文章30余篇,其研究的责任成本差异法(也就是后来的标准成本法)是中国的会计杂志上首次刊登的标准成本相关文章,开创了中国管理会计领域发展的最先河。 对于为何要在当时的时间点研究管理会计,苏俐表示,他的研究兴趣是因成本差异问题而起。那会,苏俐还只是东北齿轮厂财务科的一名成本会计,在阅读工业统计学相关书籍时,对制度工时利用率和效率工时完成率两个指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两个指标对成本有着关键的影响,但是具体是怎么影响的,苏俐也是一头雾水。偶然得到台湾东吴大学陈奋的《中华管理丛书》后,苏俐如获至宝,不但解开了对成本差异的困惑,也取得了领先的研究成果。在进一步了解到成本差异背后的管理会计思想后,苏俐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之前所缺少的正是体系的管理会计思想。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通过分析动因揭示企业生产活动背后的问题,包括优点、缺点、风险、成绩等,从而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进行最优决策。这时苏俐就认定,企业需要的不止是财务会计,还有管理会计。于是他便从标准成本法入手,迈上了漫漫的管理会计研究道路,而众多成果便是苏俐交出的人生答卷。

拥抱变化—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两次碰撞

抓住机遇的另一个要点是拥抱变化。苏俐认为,当变化来临时,我们要学会思考如何顺应变化创造出新的机会,而不是一成不变,当然前提是变化确实对现有事物产生了影响。这些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为管理会计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苏俐也一直致力于其研究成果与信息化软件的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有两次非常重要的碰撞,也就是苏俐心中的“一次革命”和“二次革命”。

第一次的碰撞来源于计算机软件,是从0到1的过程。当年在研究管理会计的同时,苏俐也学习了计算机软件相关知识,并利用BASIC语言开发了若干财务、成本软件模块,被上百家企业应用。此后,苏俐连续8年担任吉林省财政厅会计电算化软件评审专家,至今仍是多家ERP开发商的高级顾问。正是这些年的评审经历,让苏俐看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也为第二次碰撞奠定了基础。

“二次革命”是效率的革命,是从1到N的过程。近几年,随着BI平台的兴起,“拖拉拽”与敏捷开发的优势开始显露。在考察了很多市面的产品后,帆软报表因其灵活性,稳定性进入了苏俐的视野。目前苏俐团队已经联合帆软的实施团队利用BI工具实现了几大关键模块的开发,并进行了数据以及模型的校验。苏俐非常有信心能向广大制造企业交付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而这份信心便是来源于多年经验的沉淀和拥抱变化带来的领先优势。

业财融合:财务、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

经过多年发展,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和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企业的战略管理、运营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有着管理会计的影子。业财融合便是当前管理会计的一个关键命题。对于业财融合,苏俐认为从字面意思上所理解的把财务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不是完全准确的,业财融合应是财务、业务与信息技术三者的有机统一。


图1 财务、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

用财务数据讲好业务故事

业财融合是企业发展和转型需求下的产物,其核心是用财务数据讲好业务故事。随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精细的职能分工扩大了财务和业务之间的管理壁垒,财务管理很容易与企业经营决策及战略发展脱节,形成了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企业在向数据驱动转型的过程中,对数据的依赖和需求进一步加大,这就要求业务分析和决策要依据财务数据。另一方面,财务分析和决策同样要依赖业务实际,当财务管理人员对业务有深入的了解后,才能够更科学的规划预算、梳理流程、分析风险等,当然这些最后又会反哺业务管理和运营。因此,在业务和财务的双向需求下,如何利用好财务数据去辅助业务管理和运营成为企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现在都在说用数据讲故事,这里的故事就是业务”,在谈到为何大量的企业把业财融合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首要切入点时,苏俐表示,“丰富多彩的业务故事能够帮助企业清晰地了解经营全貌,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决策,而财务数据是企业的核心数据资产之一,能够传达出企业的很多经营信息,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业财融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业财融合本质上是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高效交互,那么实现起来必然少不了信息技术上的支持。提到信息技术在业财融合中的作用,苏俐举了一个很恰当的例子,“信息技术就像是催化剂,依托于信息技术,财务才能够更好的了解业务,业务才能够更好的获取数据,从而更好的实现业财融合”。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对于业财融合的支持在于有信息和高效交互两个方面。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趋于完善,业务有业务系统,财务有财务系统,所以有信息不在话下。但只是有信息还不够,数据孤岛、数据交互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实现信息间的高效交互才是重点。此时,BI便成为了一个有力助手。通过利用数据仓库、数据可视化与分析等技术,BI能够将指定的数据转化为信息和知识,满足企业不同人群对数据查询、分析和探索的需求,从而为管理和业务提供数据依据和决策支撑。“现在企业都在做信息化,但是信息化的最终落地更需要的是一款灵活多变且稳定的工具,结合企业的实际数据情况,能够从数据层面为企业的未来决策提供更多的帮助,而且数据的展现形式丰富多彩,用图形化丰富的展示出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这也是苏俐选择与帆软合作,将其多年的研究成果与BI系统所结合的原因。

创新落地:标准成本、全面预算、利润分析

标准成本、全面预算、利润分析是管理会计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业财融合的重点落地方向。结合帆软BI产品,苏俐与帆软制造行业团队实现了三个部分的道术创新。报表与分析不仅被系统化,而且背后的管理会计思想与数学模型也有了关键的发展与变化。对于这套系统和方案,苏俐表示,“标准成本与定额成本的结合、真正的全面预算、利润动因平衡分析是我们这一套解决方案独有的创新优势,我们的业财融合是更科学的业财融合。”

标准成本法

“制造业成本管理的业财融合可以通过推行标准成本法打开突破口。” 苏俐从1985年开始研究标准成本法,并以责任成本差异法的名称发表了相关论文。当时他惊讶的发现,标准成本法不是会计发明的,是美国效率工程师哈尔顿·埃默森在1904年发明的。标准成本法在1911年被美国会计接受后,到二十世纪80年代才传入我国。 在标准成本法传入我国之前,企业的会计做成本管理用的一直是定额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为财务会计服务,是按成本项目划分,聚焦的是产品差异,并不能为背后的业务提供分析依据。而根据财政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2号——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指以预先制定的标准为基础,通过比较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揭示成本差异动因、实施成本控制、评价经济业绩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因此,标准成本法聚焦动因,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清晰的了解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情况。 苏俐表示,当前不少企业和财务系统都标榜自己用的是标准成本法,但其实不然。“我在很多企业做过考察,他们并没有标准成本差异报告。标准成本法必须包含产量差异,产量差异必须包含能力利用差异和工作效率差异,我认为这才是合理的,才能把业务故事讲明白,讲得丰富多彩。” “在研究标准成本法之后,我便结合业务实际,在当时所在的企业推行了这个方法。成本会计每个月都是报两张合计相等成本差异表,一张是财务会计使用的定额成本差异报告,另一张就是标准成本差异报告,当时是叫作业责任成本差异报告。这两张表同时满足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双重需求,相互钳制,能够验证成本差异的准确性。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在介绍完标准成本法后,苏俐讲述了他当年的落地经历。


图2 定额成本差异报告(上)与标准成本差异报告(下)

“告别了当年的手动制表,现在我们将西方管理会计的标准成本在中国真正落地,将带产量差异的标准成本差异报告以及背后的算法模型固化到了帆软BI系统中,同时结合了原有的定额成本差异报告,既实现了真正的标准成本法,又满足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双重需求。而这样一套有价值的方案,企业里和书里都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了,而且是第一个。”在苏俐看来,做到这样的创新和落地才能算是业财融合的标准成本法。

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苏俐认为,做预算不只是计划花多少钱,更是企业梳理资源的有效方法。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和步骤,市面上有着众多的介绍和参考,本文不做过多赘述,主要谈谈业财融合背景下,企业做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注意的两个标准,即信息集成和全面。

信息集成的主要目的是保障数据的准确,避免二义性的出现。数据一旦不准确,就无法提供有价值的分析和决策依据,甚至带来严重的风险。苏俐指出,既然要做业财融合的全面预算,那么财务预算必须由业务数据驱动。也就是说,财务预算的数据直接来源于业务预算的数据,不通过手动输入,能够直接计算。前文提到的业财融合需要通过BI等技术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正是为了这一目的。做到了这一点,就解决了预算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另一个标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全面”。很多人都知道财务有三大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主表,在这之外苏俐还提到了一张非常重要的附表,他称之为“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什么需要这张表,苏俐表示,企业经营不仅是看盈利,还需要看回款,要做到“少花钱,多回钱”。说到这里,苏俐为我们举了个形象的例子:“茶壶里倒出的水表示净利润,这是经营活动净现金流的主要数据。净利润有了之后,企业的钱还得要回来,因此应收账款得下降,应付账款得上升,存货得下降,等等,综合这些后才能得到净额。所以说,这张附表既和利润有关,也和企业资金活动有关。说它是整个预算体系的“心脏”也不为过,缺啥不能缺‘心脏’,自动生成这张表的全面预算才是真正的全面预算。”然而,据苏俐所了解,现在很少有企业做全面预算时会提供这张附表。但这张附表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在阅读现金流量表时,附表能够使报表使用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财务变动情况,并且有效验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原因和结果,而这一点目前也只有苏俐所提供的数学模型能够实现。这便是苏俐和帆软制造行业团队在业财融合的全面预算上做出的创新实践。


图3 财务附表与附表分析示例

利润动因平衡分析

利润分析同样是企业会关注的重点,随着BI的流行,利润分析驾驶舱也成为更便捷的利润分析工具。那么苏俐所研究的利润分析和一般的有哪些区别呢,业财融合要求下,利润分析需要注意什么呢。如图4所示,苏俐为我们介绍了两个要点,也就是使用业务术语和利润动因平衡分析。

使用业务术语很好理解,业财融合要求管理会计讲“普通话”,因此在分析具体的利润数据时,要让管理者能够看懂和听懂。图4中所使用的“价格”、“结构”、“销量”等词语,都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这是业财融合的要求。

第二个要点是利润动因平衡分析。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苏俐并没有只关注利润报表是否有项目的增加和减少,而是将影响利润变化的各项因素分成了增利因素和减利因素。这样一来,“净增利润=增利因素-减利因素”的数学模型就有了。“提出这个数学模型,主要是为了解决深层次分析的问题。利润增长100万只是表面的数据,那么增长来源于哪里呢,如果是费用增长,那么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还是得从具体的费用上分析才知道。但是层层剥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因此,我们把这些因素用增利和减利来区分,立马就明白了。再从增利和减利因素往下钻取,就能知道是该动因内部哪个明细造成的原因,例如:价格年会影响利润增长,对动因进一步钻取就可以找到是哪个行业哪个产品的问题了”。除了这一优势外,苏俐还提到了动因平衡分析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数据校验。经过因素的划分,利润数据有理有序,在采集数据过程中还能通过上面平衡法进行效验,进一步避免了数据的二义性。管理会计的数据也可以很精确,这也是BI让苏俐动容的一大原因。


图4 利润动因平衡分析

“管理会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报一张表上去,而是深入业务,深入企业的生产实践,去做业财融合。” “业财融合是讲故事,不是你讲一句我讲一句,而是用财务数据讲业务故事,是用数据报表和分析揭露企业经营问题并解决的过程。” “我之所以把标准成本法和全面预算管理等数学模型结合到帆软BI产品中,就是希望借助信息技术,固化我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让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能够通过管理会计有所提升。” 在最后的总结中,苏俐进一步强调了管理会计和业财融合的价值与核心要点。而这些观点,不仅是苏俐多年的宝贵经验,也是他对制造业、对管理会计的希冀与情怀。